当前位置: 主页 > 文化梅州 > 文化建设 >

“天籁之音”情牵四海世代传扬

时间:2011-06-08 10:17来源:梅州日报 作者:admin

 

  最近,市委书记李嘉在调研考察文化强市建设工作时强调指出,客家山歌是客家人精神、文化、情怀最有代表的表达艺术,是梅州最亮丽的一张名片,要特别打造好、发扬好、传承好。令人鼓舞的是,客家山歌,这朵由客家人在长期劳动和生活中集体创造的民间文艺奇葩,被国家文化部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为我市成功获批 “中国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成为客都梅州实至名归的一张“文化名片”。
  乡音最动听,山歌成为客都“金”名片
  有客家人的地方就有客家山歌。近年来,梅州客家山歌唱到了北京、广州、深圳等国内的大城市,唱到了香港、台湾、澳门,唱到了泰国、新加坡、印尼、马来西亚、美国、毛里求斯等国家和地区。所到之处,风靡一时,成为了成功对外文化交流,有效连结乡情侨心的桥梁纽带。特别是一些久居异域的海外侨胞,听到客家山歌后动情地说:“山歌给我们这些海外游子带来了久违而亲切的乡音、乡情。”
  值得一提的是,客家山歌这种美丽动听的乡音已经唤起了越来越多海外客家乡亲在心灵上那种血浓于水的归属感。从2004年至今,市委、市政府连续成功举办了影响深远的四届国际客家山歌文化节,每一场都是山歌的盛宴,每一次都出现“全城百姓蜂拥听山歌”的盛景;2010年3至4月间,大型客家风情歌舞《客家意象》在广州、深圳、东莞、惠州四市举行为期一个多月的巡演活动,最让观众念念不忘的还是客家山歌,许多外地观众说:“没想到客家山歌这么美妙动听,优美的旋律实在令人难忘,山歌歌词所表现出来的客家人的智慧也让人叹服!”此外,2010年8月中旬,广东省经贸文化交流团梅州分团参加 “台湾·广东周”活动,梅州分团团长、梅州市委书记李嘉率领的梅州山歌演出团为台湾苗栗县客家乡亲献上了一台精彩的专场演出。演出现场座无虚席,七八十岁的老人坐在走廊台阶上依然兴致勃勃、全情倾听……
  叫好又叫座,频频获奖耀眼艺术殿堂
  千百年来,客家山歌广泛流传,久唱不衰。上个世纪50年代,梅州文艺工作者在山歌的基础上创造出一个新剧种——山歌剧,成立了山歌剧团,客家山歌由此从山野走上文艺舞台,由乡俚民谣变成黄钟大吕。
  梅州市戏研室退休干部、国家一级编剧罗锐曾向记者介绍了山歌剧发展的三个重要历史时期。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是山歌剧的形成期,当时,梅州范围内先后成立了数个山歌剧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剧种,推出了一批深受群众欢迎的剧目。如《挽水西流》、《彩虹》等等。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是山歌剧的发展期,大量优秀的山歌剧目先后面世,如《几度明月》、《相思豆》、《飘流的新娘花》、《山稔果》等剧目,几乎是一步一个台阶,让山歌剧发展之路越走越宽。进入新千年至今是山歌剧的成熟期,在全国很多剧种走下坡路的情况下,山歌剧不但没有不景气,反而呈现逆流而上的趋势。先后创作的《等郎妹》、《山魂》、《桃花雨》在省艺术节创下“三连冠”的辉煌成绩。并分别晋京演出,获多项国家级、省级大奖,《等郎妹》还获得了国家级“曹禺剧目奖”。《桃花雨》获得了我国专业舞台表演艺术里的政府最高奖项——“文华奖”。
  市山歌剧团因此也被同行及媒体称为 “省艺术节拿奖大户”、“广东地方院团翘楚”。山歌剧的崛起引起了专家瞩目、同行热议、媒体赞誉,甚至被称为新世纪的“山歌剧现象”。
  在一片叫好声中,客家山歌剧也越来越叫座。2009年,市委市政府精心打造的大型民系风情歌舞《客家意象》搬上舞台,并在省内各地巡演数十场次。这台由音、诗、画精密组合,充分展示客家人丰富的世俗生活、情感生活、精神生活及文化生活的文化盛宴受到各地市民的热捧。而今,《客家意象》每周定期在梅城演出两场,吸引了众多游客和市民前往观看。另外,《等郎妹》、《山魂》、《桃花雨》等剧目先后在全省甚至全国巡演,所到之处无不引起轰动、场场爆满。每场演出结束后,观众都异口同声地说,没想到山歌剧可以做得这么大气、这么美、这么耐看。“观众的赞赏说明戏剧找到了与观众审美的契合点。”市山歌剧团团长丘胜发告诉记者,过去山歌剧每场戏金才几千元,现在《等郎妹》到外地演出至少五万元,而且倍受欢迎,去年还应邀到惠州、深圳两地演出。
  丘胜发说,目前,市山歌剧团正在积极探索山歌剧 “又能得奖更有票房”的新路子,使客家山歌能够适应市场。一方面,根据梅州文艺市场消费水平,在品牌剧目生产上,力求让舞台简练而不简单、唯美而不唯大。宁可加大每一个剧目的前期投入,也要缩小每一场的演出成本,让我们的本土观众能欣赏到最优质的艺术作品。目前剧团聘请罗锐曾以及国家一级作曲陈勋华担任艺术指导,为剧团剧目生产把好关。另一方面,正在研究论证成立演艺公司,并根据市场的需求计划打造一台独具客家文化特色,最具客家民俗性、艺术性的精品节目。“如果能形成合理的市场运作与政府扶持的‘双支柱’,山歌剧还可以走得更远更好,直至唱响全中国。”丘胜发充满信心地说。
  余音绕梁,形象生动百姓爱听爱唱
  山歌是客家文艺的精髓。客家山歌自唐代始,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据专家学者考证,客家山歌继承了《诗经》十五国风的风格,又受唐诗律绝和竹枝词的影响,脱胎于魏晋南北朝乐府民歌这个母体,吸取了南方各地民歌的优秀成分。客家人爱歌能歌,皆因山歌可以解乏、抒情、言志。千百年来,在梅州青青的山梁上、潺潺的溪水边、广阔的田野里、美丽的江堤畔,客家山歌无处不在,经久不衰。
  目前,全市除5个专业山歌剧团外,还有众多的业余演出队伍和民间说唱艺人,在城乡大小文艺演出舞台上,山歌节目总是不可缺少的。在每年举行的全市社区文艺汇演和梅州城区群众文艺汇演,山歌表演经常作为不少文艺团队的 “招牌节目”搬上舞台,每次都深受评委和观众的好评和喜爱。由市文化馆策划组织的每月两场的群众文艺系列活动“群星舞台大家乐”,也是以演唱客家山歌为主的群众自娱自乐的平台,去年至今,已有80 多个群众文艺团队参加演出。同时,我市还组织成立了少儿百人山歌合唱团、老年山歌合唱团。在去年第十届中国老年合唱节中,我市老年山歌合唱团荣获“红帆杯”。
  随着社会的发展,有关山歌的 CD、VCD、DVD 风行于音像市场和百姓家里,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到处都有山歌声不绝于耳。每天晨曦初现或是华灯初上之时,特别是在美丽的梅江河畔,总有大批山歌爱好者们在这里放歌、逞歌、斗歌。各县的公园、广场也活跃着热爱唱山歌、对山歌的群众。山歌已经成为梅州百姓的生活内容之一!
  与时俱进,保护传承再创辉煌
  作为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客家山歌在梅州得到了很好的传承、传播和发展。在1990年举办的梅州山歌节上,我市选出了四位山歌大师:周天和、陈贤英、余耀南、汤明哲,一时传为佳话。在客家山歌的传承和发展中,山歌大师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他们虽然年事已高,但至今仍活跃在文艺舞台上,带徒弟、外出传唱,为推动山歌艺术的发展呕心沥血,其中,山歌大师余耀南、汤明哲还被国家文化部授予 “突出贡献奖”。在去年举办的第四届中国(梅州)国际客家山歌文化节上,张献云、彭强、钟伟华、钟柳红成为了新一代“山歌大师”,客家山歌得到了“无断代”传承。
  多年来,我市出版整理了一大批具有保存价值的客家山歌图书音像资料,积极支持客家山歌民间传承人的工作。我市还不断完善市、县两级山歌等专业艺术团体,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山歌艺术骨干。从2006年开始,市政府还每年拨出专款,扶持在梅州市艺术学校开设山歌幼苗班,至今已培养“山歌苗子”50 多人,这些保护和传承山歌的举措,使客家山歌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在此基础上,我市于去年8月正式启动了 “客家山歌手培养战略工程、客家山歌创作培养战略工程”。这是一项长期的、面向全球客家人免费培训的系统工程,主要包括开设山歌幼苗、山歌新秀、山歌师、山歌创作数个培训班以及山歌理论研究班。目前,山歌幼苗班暑期班的学员已结业,一年制幼苗班和一年制新秀班的学员已进入第二学期的学习,山歌大师、山歌创作培训班已完成筹备工作,将在今年下半年开学。
  “客家山歌孕育了山歌剧,如今山歌剧的繁荣和发展反过来也将推动客家山歌的保护和传承,反哺客家山歌。”市戏研室主任、国家一级编剧林文祥对记者说,山歌剧的发展已经到了要“爆发”的时候。接下来,我们将通过戏研室这一平台,成立“梅州创作人之家”,希望可以“以老带新”培养出一批年轻的编剧、作曲、导演、舞美、灯光等专业人才,为山歌剧的进一步跨越储备力量,夯实根基。(李莹、李锦让)
顶一下
(13)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