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文化梅州 > 文化建设 >

七旬老农修祠堂办文化“农家乐”

时间:2011-02-10 17:08来源:中共大埔县委宣传部 作者:admin

 

 在大埔县湖寮镇一位年过七旬的农民刘喜生,在自家的老祠堂里自费办起了文化“农家乐”,而且办得红红火火,引来不少群众来这里看书、娱乐,在当地被传为佳话。日前,笔者慕名前往探个究竟。
文化“农家乐”设在该县县城湖寮镇新寨村里的大乙公祠。一进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祠堂下天井左侧的一座2米多高的孔圣人雕塑,栩栩如生。周围花盆里栽种了兰花、黄杨等观赏花木,摆放了不少奇石,感觉很是清雅。在中厅,摆满了20多个大大小小的书柜,分门别类摆放了农技科普类、国内外经典名著类、牒谱、乡土文学类、娱乐类、教育类等各种书籍、报刊;墙上挂了不少字画。
经同行的人介绍,刚才爽朗地招呼我们喝茶的人就是刘喜生,今年已经74岁了,虽然满脸沧桑却掩盖不住精神焕发。在乌龙茶氤氲的香气和老式电唱机播放的优美旋律中,喜生伯讲述了这个文化“农家乐”的缘由和始末。
二十余载收藏酒、书、画
喜生伯说,早在26年前,喜好“喝两口”的他经常要买点小酒,当时主要以买散装酒为主,遇上客人来或者过年过节的也偶尔买上瓶装酒,看着酒瓶漂亮舍不得扔掉,这样一来二去的不知不觉就存了不少酒瓶。随着日子一天天好起来,他的收藏从以前的空瓶发展到整装酒,不管到那里,看到有新的酒或者好看的瓶子都买下。20多年来,他收藏了茅台等中外名酒一千多种计三千多瓶,大的有十几斤,小的只有一两多。通过收藏,他也认识了不少同行中人,又收藏起了字画、书籍。如今,他收藏的中外名家书画作品逾千件,名人及书画家信函逾千封,书籍三千多册,成为远近闻名的农民收藏家。他也先后被梅州市收藏家协会、市硬笔书法家协会、市文物鉴赏收藏家协会等吸收为会员。2007年他还专程到北京向中华慈善总会捐赠三百余幅字画以救助白血病儿童;2008年他又在汶川地震诗书画义拍义卖会上捐赠部分珍藏书画作品。他的慈心善举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赞扬。
修缮老祠堂办文化“农家乐”
早在前些年,很多村民慕名前往刘喜生家借阅书刊,他高兴地看到这一好现象,同时也对当地农村文化设施落后,村民文化活动缺乏、阅读书籍不便,群众文化水平较低,文化知识不丰富,闲暇时又大都聚在一起玩扑克、打麻将的现象很是担忧,从而萌发了他兴办农家文化活动中心的初衷。办农家书屋要有合适的场地,在苦思冥想中,他突然灵机一动,想到了村里的大乙公祠。这座建于明代,有四百多年历史,占地2000多平方米的客家围龙屋,因年久失修已破败不堪,成为村里最冷清的地方。在得到家人和乡亲们的大力支持后,他筹集资金三万多元,于2009年4月动工维修村里破旧不堪的老祠堂,通过半年多的装修,以“诗书画为载体,农家书屋为主体”的农家文化活动中心正式启用,购置了书柜、桌椅、电风扇、饮水机等设施,把他珍藏的三千多件书籍、字画悉数无偿提供给乡亲阅读、观赏。如今古老的祠堂焕发青春,成为当地农村的“新文化传播阵地”。
此举还得到了省新闻出版局、海天出版社,大埔县委、县政府,市、县文化部门以及各界近千名热心人士的大力支持,捐赠各类书籍近八千册,进一步丰富了农家书屋的书籍种类和数量。
喜生伯告诉笔者维修老祠堂兴建农家文化活动中心的几个好处所在:将闲置的老祠堂进行修缮,建设农村文化活动中心有益于社会文化事业,此为一好;老祠堂自古以来就是教书育人的文化之地,建筑颇具文化气息和内涵,本身就是古建筑文物,对老祠堂进行修缮,有利于保护古建筑,焕发新的青春活力,此为二好;三是老祠堂建在村中心,场地较宽广,便于村民前来阅读,此为三好。
丰富内容建综合“农家乐”
谈到今后农家文化活动中心的发展,喜生伯满怀信心,他的目标不仅仅是把这里办成综合图书馆,他还要集中村里的汉乐表演爱好者在这里演练,还要开展农村青少年书法、国画、汉乐、客家美食烹饪等传统文化技能培训班,把这里打造成为一流的农家文化活动中心,乃至一个集食、住、娱、教于一体的文化旅游景点,让更多的人体验这农家文化氛围。目前,他筹集了近万元资金,刚完成孔子塑像工程,正在开展祠堂两侧横屋的修缮,计划改造成棋牌室、休息室等配套服务场所。
如今,每天到这里看书、写字、欣赏字画及进行文娱活动的村民络绎不绝,热闹非凡。不少村民表示,农村文化活动中心已经成了他们的“第二个家”,只要一有空,他们就会来到这里看书、阅报,“知晓天下事”,农村文化活动中心不单丰富了他们的文化知识,还增进了他们邻里村民之间的感情,促进了农村的和谐稳定。而每到周末等节假日,很多附近的学生和机关单位的工作人员也相约前来读书看报、品茗赏画,农家文化活动中心日益热闹起来。

 

顶一下
(7)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