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界代表纵论广东文化品牌发展前景 打造“百年名店”

时间:2010-07-28 09:49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admin

 

丁磊

白玲
 
黄建平

林海
  
  (核心提示)建设文化强省,文化产业的建设自然是重中之重。但在日新月异的发展环境下,如何坚守文化本身所固有的传统特色,同时又打造一批符合时代潮流的文化产品,制造一批文化产业的“百年老店”成了文化产业从业者急需总结的问题。昨日,南方日报就地域文化的辐射力与世界性文化品牌的创立、文化传统与“百年文化老店”的建立等方面,咨询了省内部分文化产业负责人,受访嘉宾之中,既有新兴网络媒体产业的网易CEO丁磊,也有著名企业家、一手打造了“马可波罗”系列艺术瓷砖的东莞唯美陶瓷董事长黄建平,既有以打造原创音乐品牌著称的深圳A8音乐集团负责人林海,也有南方广播影视传媒集团党委书记白玲。而大家一致的看法,发展文化产业,建立一批百年文化老店,必须依托当下,面向未来。
  一问
  文化底蕴
  问:一个世界性的文化品牌的建立,与一种文化的辐射力息息相关,省委纲要里明确提出了建设世界性的文化品牌,但从岭南文化的底蕴和辐射区域来看,您觉得现在我们是否有足够的条件去实施这一想法?为什么?
  敢为天下先,最易产生世界性文化品牌
  丁磊:我认为很有机会。广东文化岭南文化是一个开放动态发展的概念,不是一成不变的。不仅那些历史的是岭南文化的沉淀,今天电视的、报纸的、民间的、网络的所有打上广东标记的文化形态都是岭南文化的组成内容。90年代小平同志南方讲话后,千万人才受改革开放精神鼓舞齐下南方,造就今日广东勇立潮头之局面。这些被认为是政策变革的一声炮响,但实际上继承了广东敢为天下之先、解放思想、先行先试、低调务实的岭南文化传统。
  黄建平:站在东方文化或中华文化的背景下,审视岭南文化的特色及亮点,也就是说在岭南文化里寻找可以代表中国的元素。如果有,就可以以此为支点,创造世界性文化品牌。如无,则需要创新,首先要做到中国性文化品牌,才能创立世界性文化品牌。比如,王老吉这个品牌的文化属性,本身就是富有地方特色的“岭南凉茶”,而通过“怕上火”这一中国人都认同的方式,使自己的饮料走向全国。
  林海:答案是肯定的,当然有条件实施。我个人认为在广东省委纲要里明确提出建设世界性的文化品牌是十分符合现阶段发展情况、符合事物发展客观规律的。
  白玲:岭南文化是一种开放式的,兼有传统文化与海洋文化特点的文化形态,有学者认为这是一种具有战国文明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开放、兼容特色的文化,通常可以以“新鲜”、“生猛”概括之。
  从历史的视角看,岭南文化对建设世界性的文化品牌的贡献往往需要几个条件或前提:一是时代的需要,所谓时势造英雄,没有这个前提,很难产生上述开拓性的人物;二是经济的繁荣,对文化艺术发展而言,没有好的经济基础,从事艺术创作的人很难有充裕的时间与闲恬心情;三是观念的多元,这其实是思想观念自由开放,讨论,表达,碰撞;四是开放的视野,无论搞政治还是搞文化,广东历来是西洋、东洋文化与本土文化的交汇、沉积之地。由此看新时期的广东,上述前提条件实际上大都具备了,因此,在广东这块土壤,建设世界性的文化品牌不但具有现实可能性,并且也是时代赋予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使命。
  二问
  传统与现代
  问:根据省委要求,建设文化强省要建设一批“百年文化老店”,但岭南文化本身就有其悠久传统,在您看来,这种百年文化老店的建设,是依托传统、将固有的特色发扬光大,还是从现实出发,建设一批符合当下社会公民的文化生活需要,为未来铺路的“百年老店”更有意义?
  若喜好文化如美食,百年文化老店可期
  丁磊:百年老店并不意味着一招鲜吃遍天,一吃一千年。把根留住,是指在继承上顺应时代需要,常变常新,创造性的理解传统。我认为发扬传统和贴近时代并不矛盾,就像网络是个新潮流,但一样可以传播传统文化。
  黄建平:我觉得选择后者更有意义。
  林海:在我看来两者同样重要。
  白玲:这是一个文化传承与文化发展关系的大命题。与京沪川浙那种闻名遐迩的个体作坊式的“百年文化老店”(包括文化艺术名人师承)不同,广东的“百年文化老店”往往体现为一种人文精神及民间技艺的广泛传承,最典型的当数广东饮食文化中的“粤菜”、“饮茶”,你很难以一个个体作坊“百年老店”去代表,概括它。但大江南北,人们提到粤菜、饮茶时,都有很鲜明的口味印象。
  粤菜为什么不需要有具体的“百年老店”去概括?这是因为多个因素决定的,首先是菜式的快速流变、更新,你一家出了好产品,别一家出更好的产品很快就取代了这一家,于是你这家就很难长久占领最高端,10年都难,何况100年!第二是市场广大,所谓食客如云,某一家无法垄断如此广大的市场;第三是广东食客的求新求异,一日7餐,需求大而光顾食肆频繁。由于崇尚食文化,选择多,口味越来越刁钻古怪,天天都想尝试新鲜口味,很少固定去光顾一家,这种需求规模,也造就了多家共荣而非一家独大独老的局面;最后一点也很重要,就是粤菜的烹调技艺在花样百出背后其实有相当严谨的套路和准则,即所谓的不拘泥但有承传。如粤菜的鲜淡,讲究汤底,讲究锅气,老火汤,秘制鲍参刺肚等。如何能令广东人做到喜好文化消费如他们嗜好饮食一样,解决好这一条,我们对打造具有“粤”特色的“百年文化老店”就有信心了。
  三问
  关于“观众席”
  问:文化产品、文化产业与其他行业的不同就在于它的“产品”特性。在你们看来,文艺创作的自由发展、文艺作品要“注重观众席”虽然强调了作品本身的商业性与受众的受欢迎程度,但对于整个社会文化的健康引导方面,如何去做才能让作品不至于发生偏差,导致作品一味、单纯地去迎合消费市场?
  踩准市场节奏,并非盲目迎合受众恶的需求
  丁磊:做文化企业一定要有一个健康的心态和好的价值观。踩准市场的节奏并非是盲目迎合受众的恶的需求,盲目迎合只能一时绝不会一世。回头看,很多目光短浅、自掘坟墓的企业事实上已经被历史淹没了。所以对这些,我们要有信心,也应该相信大众和市场选择的主流。政府要做的引导是,甄别有良心的文化企业,创造好环境,支持鼓励发展。此消彼长,那些有长远眼光的企业,一定能踏实做好眼前,不会坏了心态、自乱阵脚。
  黄建平:其实这是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谈产业化,就离不开“品牌”及“市场”这个话题,我认为,先迎合市场,迎合观众,把他们先吸引到你的“产品”里来,产生对“品牌”的崇拜后,再逐步导入优雅、健康等概念,观众亦需要开发教育,必然有一个由俗到雅,雅俗共赏的过程。
  林海:正如我们公司一样,一直都鼓励多种多样、风格迥异的音乐创作形式,我们是兼容并蓄的。我认为只要把控好了,“注重观众席”和健康方向并不冲突,很多卖座的优秀作品都是很积极健康的,更重要的社会大环境好,音乐人都能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下去创作、去追寻音乐梦想,本身的心态就要积极健朗。我们就一向注重包括员工、艺人在内的引导。
  白玲:这是一个对于文化“产品”生产、流通、复制的监管、引导的问题。文化的传播、引进需要有正确的引导和监管,这一点,所有的文明国度都有明确的文化管理法规。
  四问
  关于“富而崇文”
  问:汪洋强调,要让文化“渗透到每个人的生活中”,进而形成“富而崇文”的社会氛围,但这种氛围的形成需要许多具体的文艺作品、文化产品去营造。在您看来,这样的作品和产品的出现,都需要什么样的条件?
  “文化强省”要从街头巷尾起步
  丁磊:汪书记说的“渗透”,我理解就是文化的生活化和日常化。文化不完全是庙堂之上、阳春白雪的事情,更该是街头巷尾、无所不在、俯首即是的生活元素。广东的文化强省就要从每个人的吃喝拉撒睡起步。欧洲有些国家的时尚观很有意思,认为骑车比开车酷;自制环保袋比用塑料袋酷;每个人出门兜里揣本书也是酷。去过国外的人,会对地铁上公交上排队时老外人手一本的阅读场景记忆尤深。而我们国内,包括广东,有钱的大吃大喝,没钱的梦想着大吃大喝。在国外最受尊崇的未必是金玉缠身的,个性鲜明、人格饱满、充满想象力的公民一样受到尊崇。
  黄建平:“富而崇文”其实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及价值观里,都有宣传体现。政府的引导(价值观)非常重要,只要社会精英,有钱人都“崇文”了,都愿去消费“文化产品”了,就形成了这样的作品出现的条件。
  林海:我认为,艺术源于生活,这是根本。优秀的文艺作品,都是带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的,然而这些优秀作品经过挖掘、制作,最后反馈到大众当中去,又能引起大众的共鸣,所以从这种意义上讲,渗透都是相互的。
  白玲:这是一个文化观念、文化产品如何做到影响、塑造人的观念行为的问题。而要制造出能够影响、塑造人的观念行为的作品,需要多方面的配合才有可能成功。是时代的巨大的变革变迁,从而出现关于这种变革的标志性故事及代表人物,又或者是因为这种巨大的变革变迁,催生了一系列典型性的人群的、观念的、环境的及创新的具象表达;其次,是由观念的演进产生特定的人,能够有能力构造出不同以往的文艺作品、文化产品;第三,是充裕的文化投入,目标是使文化人有更多的非追逐利益的闲暇,以及使创意出品能够承受更多的失败。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郑照魁 实习生谢凯欣)
 
顶一下
(13)
92.9%
踩一下
(1)
7.1%
------分隔线----------------------------